当仁不让的王朝首山 泰山风景老图片

流金岁月 | 老照片 / 作者:豆腐干 / 时间:2015-07-16 /2010℃
哪一座山让人兼有敬畏、尊崇之感?唯有首岳泰山。大清光绪年间,白山黑水的后裔爱新觉罗·玉构敬书四字——“五岳独尊”,置于泰山极顶。此时,这个关外而来的王朝早已皈依中华正统。他们对于泰山的尊崇即为明证。

泰山,即使没有去过的人,也熟悉它。因为与其说它是一座自然之山,不如说它是一座人文之山。比如,它有高人的含义:“泰山北斗”;它有驱邪镇魔的神力:“泰山石敢当”;它还有人生之重的喻比:“重于泰山”,而它最高的光环在于政治象征——历朝历代皇帝封禅之地。近代的巨变令泰山载沉载浮,而国人心目中的“国山”依然非它莫属。

图是被涂上标语的岱顶无字碑,上书“党权高于一切”。国民革命军北伐至鲁,第一届民国山东省政府,成立于岱岳脚下。意在扫清一切封建思想的新政权瞄准了泰山,用“拆”“贴”二字重整此地,势要抹去百姓对神岳的“迷信”。但是,如此将自己的政治主张昭告天下,岂非从另一个角度认可泰山之重。
供图/周郢
的确,即便在泰山最低落的时刻,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仍不时率众游览泰山。可见泰山在任何中国人的心目中
地位都难以改变。供图/文化传播

一纸令下,向泰山发难

泰山盛名无人不知,然而,或许是树大招风的原因,它的名气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民国时期,那里就曾风波迭起。

1928年8月的一天,泰山脚下,晨钟响过的岱庙等来的不是百姓的香火,而是一群手持斧铲的人,他们奉命将前半个岱庙改造成“中山市场”,后半个岱庙改造成“中山公园”。

市场和公园,在当时还是两个时髦的词。古庙如何变身?

这项工程,斥资甚巨——“发帑十万元”,原本城堞高筑、庙貌巍严的岱庙最终面目全非:以配天门为民众餐馆,以仁安门为货品陈列处,藏经堂、鲁班殿、环咏亭改为旅馆和澡堂,在大殿内设置戏院和人民大会场。殿宇当然可以保留,但里面的神像却都要撤除,匾额、石碑移除,用作木料和石料,香台几案也多拆毁……

凡果必有因。具名下达命令的是首届民国山东省政府,当时省政府驻地,就在岱庙置身的泰安城内。这是一任特殊形势下组成的省政府。那年北伐革命军攻占山东,被任命为省政府主席的孙良诚,身兼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摩拳擦掌,希望切中时弊、有所作为。

新山东省政府的第一把火,就“烧”到泰山。这背后其实是时代对泰山发起的挑战。那时大力输入的西方科学,正改变着中国人的固有观念。全社会提倡科学,破除迷信。革除各种自然神崇拜,就是新政之一。于是风、云、雷、电、山、川、龙王等各类自然神的坛庙,皆被改为学校、工厂、机关等……作为泰山“宗庙”的岱庙,首先被孙良诚拿来开刀。

对岱庙的“改良”,应该用一个“毁”字来形容。而且此后的情况愈演愈烈:孙良诚的部队干脆驻扎进庙里,岱庙的主体建筑、东岳大帝的神宫——天贶殿成了营房、马舍、伙房。遭殃的是墙壁上的国宝——宋代壁画《启跸回銮图》,不久即留下千疮百孔的钉痕和烟迹,毁损大半。配天门、仁安门内有高达7.8米,腰围3米多的鹰虎神,孙的部下用了一连的兵力都没拉倒。仔细一看,原来神像盔缨上边的枪尖,修进了大殿梁内,他们先砸烂了头,才把神像破坏掉。

孙良诚本人对“破旧立新”也起了“示范作用”。如今登泰山,经过古槐下的第一道山门,能够看到有座红门关帝庙,依山就势层层叠起。这红檐青瓦的门槛内,当年曾被作为省政府主席办公处,每天有女职员乘坐山轿呈送公文。拆卸下的匾额“废物利用”,制成“古色古香”的办公桌椅。

令孙良诚得意的是,他如此肆意妄为,似乎还成为走在潮流前面的人。因为次年,即民国19年(1930年)4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下发了一份《神祠存废标准》,其中点名的首位便是泰山主神“东岳大帝”。

随着国民党省党部进驻泰安的还有党务训练所。这个机构也开始在泰山上“狠抓意识形态”。泰山上下从岱庙、岱宗坊、中天门、南天门,一直到极顶的名胜古迹上面,涂满了国民党的“革命口号”。玉皇顶上的“无字碑”也有了字——“党权高于一切”。同盟会员、时任省政府代秘书长的泰安名士赵新儒不无幽默地说:“(无字碑)今正面有尺余长‘党权高于一切’六字……无字碑已变为有字碑矣。殆非党权高于一切,无此伟力欤。”

国民党对泰山发难,除了“扬科学精神,改意识形态”之外,还有另一番前因——它与民国之敌大清朝有关。

子虚乌有的出身

1926年,美国汉学家盖洛出版了一本《中国五岳》,其中提及清朝关于泰山的一个特殊事件:康熙帝在泰山顶上,“灵感降临,巧妙地写出一篇祭文,不仅提到了自己的神圣出身,而且也在清政权与东岳泰山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件事《清实录》也有记载:日理万机的康熙帝,专门召大学士李光地讨论水脉山源的问题。康熙问:汝等可知山东等山从何处而来?李光地答:大约从陕西、河南而来。

康熙立刻加以否定:不然,山东等山从关东长白山来,即如山海关与山东登莱相对,渡海不过二百里,中为海套。山东泰岱诸山来脉,俱从长白山来,来龙甚远……长白绵亘乌喇之南……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弯崇盘屈,为五岳首。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

早在这场君臣晤对之前,康熙帝已借南巡之机,亲自登陟泰山考形势,探地络,并且遣人前往山东、辽宁等地航海测量,找到不少所谓的根据,故而显得底气十足。随后,康熙帝御笔向天下刊布了一篇名为《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的论文,习称《泰山龙脉论》。

“龙脉”本意,是指山川形势、气象与脉络连属,是古代堪舆学上的重要概念。彼时,“龙脉”之说不仅作为建筑城池的依据,甚至天下盛衰、人事吉凶,皆由所处“龙脉”而定。康熙认为,泰山是山中之“龙”,长白山又是出身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的圣山——“皇清亿万年发祥重地”。假如把这两座山联系在一处,清廷坐拥天下,便似乎有了天理上的支持。康熙作为早期的清朝帝王,对汉文化的理解体悟,不禁让人佩服。

康熙的苦心孤诣,不只为了心理上的满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个棘手难题。清朝从顺治年起,订下山岳祭典的规矩。因此,山岳也必须排座次,定轻重。康熙朝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上,长白位列第一,取得法定第一神山的显赫地位。然而在汉族的名山信仰中,长白山的地位哪有如此尊大。

如何在不触动既定祀典的前提下,协调两族信仰,统一思想认识,并能取得满汉双方心理上的认可,这成为康熙百忙当中必须解决的要务。于是,“泰山龙脉出自长白山”的创论,在这种历史局势下横空出世。

盖洛在两百年后旧事重提,当时社会也掀起一系列泰山风波,殊不知,辛亥革命打的旗号就是驱逐满清,被康熙所拥戴的,自然成为革命的障碍。

国学大师章太炎甚至致函地理学家张相文,他认真批驳了清廷泰山发脉长白之说。他认为,清主所论,实属妄谈。清人迷信堪舆,清廷有此一说,是想证明孔颜诸圣,皆为长白山灵所生,以此自我夸耀。

借着西学之风,革命派学者也纷纷对封建统治者给予泰山的神化加以抨击。凡此种种,终于酿成泰山在孙良诚(前由石敬亭代理)这一届山东政府手中的沦落。

然而,就在泰山似乎逐渐丧失尊荣的时候,事情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对于泰山的“改良”,喧嚣未落,早已有人秉书直言。民国作家易君左认为泰山是中国的象征,唯一的“国山”之选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书影中,可见“民国二十二年”字样。1933年,正是国危民困的时刻。当时,日本外侮直指中华,有识之士欲借山之翘楚,为国人寻回精神支柱。
对于泰山的“改良”,喧嚣未落,早已有人秉书直言。民国作家易君左认为泰山是中国的象征,唯一的“国山”之选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书影中,可见“民国二十二年”字样。1933年,正是国危民困的时刻。当时,日本外侮直指中华,有识之士欲借山之翘楚,为国人寻回精神支柱。

“用泰山的精神消灭富士山之魔影”

事情还要从当时的国家政局说起。自古以来,济南一直为山东地区的行政治所所在地,为什么民国初建的山东省会,会定在泰安城?

1928年5月3日,也即北伐军开进济南两天后,盘踞在山东沿海一带的日军开始向国民军大举进攻。蒋介石下达了“约束士兵不准还击”的命令,结果日军在济南疯狂残害和屠杀了近万名军民,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济南惨案)”。泰山一带则成为退守的防线和阵地。

5月7日蒋介石被迫由党家庄退回泰安。泰安各界群众举行万人大会声讨日军罪行。蒋介石到会讲话,声言对济南惨案要“忍耐处置”。

这就是之后在泰安组建山东省政府,泰安为山东省临时省会的苦涩背景。第二年,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济南惨案”协定,山东省会这才迁至济南。

此后,接连发生了1931年的东北“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变”,日本在中国东部沿海布下一道侵华战争的黑幕。民族危机当头,一位载誉民国文坛的著名作家易君左,发愤写了一篇大文章——《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发表在《江苏教育》上,进而掀起了一波泰山热。

易君左有“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之称,他一生游历过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留下绝妙游记。民国21年(1932年)10月,序值重阳,易君左偕同江苏省教育厅同僚王德林(后与易君左就此文联合署名)等,由杭州而南京而泰安,来到久已向往的泰山。一行人从中路登岱,直造极顶。翌日淸晨观日出后下山,循西路游黑龙潭,入泰安城,览岱庙等处。泰山的万千气象,使素来醉心山水的君左激动不已。

易君左心系国难,泰山对他的触动化作了一段慷慨陈词:“泰山虽似偏近东隅,然须知今日中国最大之外患,即为日本帝国主义者。泰山至今日已变为吾国东防之壁垒,定泰山为国山,正所以表示抗日救国之坚实意志!且泰山位居鲁省,……惟今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已视山东为南满第二,山东形势之转变,关系吾国全局之存亡,定泰山为国山,正所以集中国民之注意力,以图复兴,使倭寇不敢正视而放肆。”

他在文中直书“用泰山的精神消灭富士山之魔影”,明确揭示抗日的主旨。他又将日本的富士山作为比照,形象地展示了泰山所蕴含的无限生机。他指出,日本以富士山为国山,号召所谓“大和魂”,对外妄肆侵略。然而富士山完全无法与泰山相比。他说:“富士山虽有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一呎高,然其山巅终年积雪,如白头翁,为民族已衰老之象征,又为火山之遗体,是大和民族已为残骸,又其山土石杂陈,已不纯粹。泰山则不然,‘观日’为泰山上之壮举,可以畅吸宇宙之朝气,满山飞瀑如练,象征中华民族活泼泼的精神,全山皆为石山,岩石巍巍,极有骨格,苍松翠柏,最能耐寒,挺秀千古、非如富士之不毛也。”

易君左进而提出,定泰山为国山意义巨大:“人人知有泰山,人人知有国魂,人人知国魂上有创痕,则仇可报,耻可雪,万恶的帝国主义者可打倒,民族精神可复兴!国际地位均可提高矣!”

当时的泰山,被认定为迷信滋生之地、封建毒素麕集之所,与故宫一样,都是封建王朝专制的代表物。易君左却想以一文之力,对抗民国时期政府对泰山的打压,争取对泰山的重新评估。

在民间有一种禁压不祥之俗——立“泰山石敢当”。经过民国的泰山风波,国人对于岱岳却仍然充满信仰。如今是否能以其本尊泰山来镇压富士山的魔影呢?
摄影/西德尼·甘博

“国山之议”——为什么是它?

易君左从登泰山,大胆想到封泰山为国山,是与中国民族精神及固有文化完全吻合。大山能够“范铸”一个民族的国民品格,一如美国的洛基山、俄国的厄布鲁大山、德、法、瑞依傍的阿尔卑斯山等。中国自古讲究“山岳以配天”,山之高大而尊者称岳,岳是名山中的名山。而泰山,是五岳之首。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的诸侯,并向四面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其背后昭示的是大一统的理念,而泰山俨然已有“国山”的气质。

登山如登天,峻极于天的泰山上。登山的石阶就称作天阶,天然像一条冀近神灵之路。千百年那些渴望离俗向仙的脚步,经由升仙坊,到达尽头的南天门,完成一次攀登,达成一种圆满。除了亲赴泰山进香朝拜外,全国还有成千上万座“东岳庙”、“岱庙”、“碧霞元君祠”,它们既像是泰山地衍化,又表明对群岳之长的尊崇。
摄影/薛尧
泰山上,琳琅满目的摩崖巨作,遍布山岩,宛如一部历史的石书。这是因为泰山首先是名垂千古的“政治山”。封禅岱岳从来都是历代帝王的经国大事。泰山因而获得无上的地位与尊严,怀揣中兴大唐梦想的唐玄宗,亲自撰书千字《纪泰山铭》,创立了帝王摩崖之最。东岳不仅在帝王生涯中起着作用,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涯里,黎民百姓的世俗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于是刻在石上的泰山名号越来越多,日复一日尊崇不断在加码。

为何帝王要选择泰山作为山祭之地?

中国人自古有一番对于天地的态度: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甚至一草一木都有神灵统辖,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主宰着人的生存与命运。周代《礼记》里明确表达出:山川、林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为神。山岳崇拜随之而起。

先人以为,但凡高的山,便可以与天相接。关于大山崇拜和祭祀直指泰山,泰山古称“大山”,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于是又有了“太山”和“泰山”。

泰山之祭,来自于泰山之敬。只要看一眼泰山“天阶”那一段,自会理解为什么古人把泰山想象成可以通天的山。

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崛起于西陲,西岳华山近在咫尺。然而,就在秦王朝建立的当年,志高意远的始皇帝便不顾鞍马劳顿,远赴东岳泰山举行封泰山、禅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大典。

所谓“封”,是指在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

秦一直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狄之国,而远古七十二君王祭泰山的历史传闻,为泰山蒙上正统的色彩。封泰山,具有在法统地理观念上征服东方地区,和继承华夏各先帝贤皇的正统帝位,这双重的象征意义。所以秦始皇才如此迫不及待。

秦始皇之后,又有哪些君王追随他的脚步至泰山封禅?接踵而至的有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这些皇帝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背负着王朝更迭、时政转折的重担。

封禅虽说是多数皇帝的毕生追求,然而又不是任何人都能取得资格。即便皇帝没有自知之明,臣下也会秉直正告。例如齐桓公称霸后,想封禅泰山,就遭到管仲反对。管仲说,古代圣王封禅,要有十五种祥瑞出现,像东海有比目鱼、西海有比翼鸟等,现在我们没有这些,怎么好封禅呢?于是齐桓公就死心了。

其实,管子还有一层不好表达出来的意思:齐桓公虽然称霸一时,却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周室仍在,何谈资格封禅?

泰山岱庙廊里,有块极为别致的鸳鸯碑,又名双束碑。一顶完整的碑额之下,两块双胞胎一般的长方形碑石并立,喻比二圣为鸳鸯。这是武则天密令亲信——泰山主持道士郭行真所立,并同时建造了岱庙的前身——岱岳观。

武则天此举大有来意。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正式下诏,宣布朝廷大政由皇后武则天处置,谓之“二圣”。对武则天而言,皇帝的宝座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她进而想到借助泰山的“神威”,为自己的登基铺垫道路。在她的授意下,先是心腹大臣李敬宗上表请封。武则天又表示要改革封禅的礼仪。在祭地这个环节,由宫内女职官来行礼。就这样,武则天如愿以偿参与了泰山封禅,昭告天下自己的重要地位,为大唐“改天换地”走出了关键一步。

在封禅史上最奇怪的一位皇帝,是宋朝第三帝宋真宗,他是一位打了胜仗还要赔款——签了“澶渊之盟”的窝囊皇帝,他封禅泰山的目的,是平息举国上下的议论。

宋真宗首先导演了一系列的戏:有天书接连降世,祥瑞连现——皇宫天空上出现紫色云彩,犹如龙凤一般,各地也纷纷呈报祥瑞出现,并上书朝廷,请求真宗封禅。凭着自己导演的祥瑞大戏,真宗终于“获得了”封禅资格……

可以说,泰山在中国古代稳固帝业、稳定政权的历史中,频频立功。仅就此而言,泰山乃是当仁不让的王朝首山——“国山”。

巨幅壁画——《启跸回銮图》。
绘满岱庙天贶殿的三面墙壁,但见,泰山神以天子仪卫出巡、回銮,前拥后簇,壮观不已,恰如宋真宗,大举封禅泰山的盛况。此画传为宋代始作,后世又描摹重绘。
古代帝王不仅对泰山累世崇敬,也同样对其他四岳进行祭祀。西安碑林内留有
“五岳真形图”,以五种神秘符号与五岳一一对应,看似是道家法宝,实则反映出五岳作为神山的历史地位。图为《五岳真形之图》地图,即据其描绘它涵盖了五岳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份特殊的“岳山封神榜”。

人文与自然的双美合璧

王朝旧事在“新民国”拿不上台面,为了服众,易君左又在科学与文化上做了很多文章。

如果打开一张中国东部地区地形图,将目光投向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一带,不难发现,被华北平原环抱的山东丘陵对比巍巍太行,显得有些低矮和平淡。处于中国第三阶梯上的泰山,海拔实则只有1532.7米,而太行山脉主峰高达2882米,海拔在两千米以上高峰更是多不胜数。中国地形由东及西,步步高升,泰山在海拔高度上绝不占优势。

为此易君左援引美国威烈士(今译威理士)、德国李希烈士(今译李希霍芬)等人的研究,说明了泰山无可比拟的重要特点:“美国威烈士括吾国太古界地层,第一曰泰山系,其片麻岩片理分明,登岱者一览可见。德国李希烈士亦言:泰山为中国全国山脉之中坚,占地层最深之位置;又言:泰山系北部轴势,前与贝加尔湖平行,而后与杭爱山一致,以环拱北方永久不动之高原焉。”换句话说,泰山是地质运动中奠基中国的地方。

这些论断中的大部分今天都已被证实。泰山岩石的古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之最,有一种伟晶岩的年龄达到25.86亿年。此后古泰山在沉浮中造化,在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中,隆起成为今日泰山的雏形,此后不断雕塑,覆盖在表层的两千多米厚的沉积岩层全部剥蚀掉后,由那些抗蚀性强的岩石形成峻峦高崖的形态。

虽然说泰山的海拔不算高,但它的绝对高度,足以让人联想到“通天”的台阶,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认为泰山可以通天。金人元好问就称赞泰山为“天壤间一巨物”。

而泰山复杂的“变形”过程,又雕琢出诸多美妙的景观。岱顶的瞻鲁台、山中的仙人桥、扇子崖、飞来石,数不胜数……相传当年汉武帝八登泰山,惊叹得不成句——“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有很多人以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不语怪力乱神”的人,因为他主张取消封禅泰山的仪式,甚至还削了唐玄宗所封的“天齐王”、宋真宗所封的“天齐仁圣帝”等泰山神封号。但孰料,朱元璋却5次派人前往祭祀泰山。有明一朝,在泰山举行的祭祀活动连绵不断。原来朱元璋认为泰山之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是国家封号所能加?此论遂被制为碑文,至今立于岱庙天贶殿西南。之后,朱元璋更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岱山高》,称颂泰山的风景高大广袤、气象万千。朱元璋对泰山神祇的情感莫如对泰山风光的情感更深。

泰山的岩石杂而坚韧,这些石头还有一种特别的特征,就是多垂直节理。所以泰山的小断崖尤其多。崖面笔直光滑,是天然的摩崖圣地。受到皇帝们钟爱的泰山,同样受到文人们的膜拜。泰山文学几乎与中国文学同时起步。《诗经》中即有赞颂泰山的诗句——“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圣人孔子钟情泰山,人所熟知的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莫不亲登泰山,留诗留文。因而泰山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纪念碑。

易君左的最后一条理由有些玄妙。他从观泰山的角度,提出了泰山的与众不同。他用了一句绕口令般的赞词:“他山虽奇,而无如泰山之奇中之奇;他山不过奇中之奇,而泰山为奇中之不奇,不奇中之奇;故天下莫与之奇!”

何为“奇中之不奇,不奇中之奇”?泰山的特异之处在于具有“中和之美”。

明人项穆《书法雅言》中论书家的中和:“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明代学者张岱观察泰山时曾指出:“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易君左看泰山,中正而刚健,是他山所不具有的形态。他认为,这同样是问鼎国山的重要条件和特质。

基于以上论证,易君左认定:泰山正是中华国山的唯一“山选”。易君左这一文击起千层浪。当时,小说作家老舍正应齐鲁大学之聘,执教济南,他对“国山之议”作出了回应。在他发表的新诗《救国难歌》中提到,他曾赞成以梅为国花,也曾提倡东封泰岳为国山……

北平作家、教育家许兴凯说:“泰山!五岳之首的泰山!本来是我们中国的象征。国是个概念,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来代表他。这个东西不是河,就是山……这河,我以为就是黄河。这山,我以为就是泰山。”

易君左在论述了泰山成为国山的理由后,还提出了具体办法:“由山东省党部、省政府会衔,呈请中央,定泰山为中华民国国山。或由中央委员建议。建议通过后,由国民政府公布之,并颁布中华民国国山条例。”这一呈请也得到响应。民国25年(1936年)5月,山东代表呈报大会的议案即是“定泰山为国山”。令人长憾的是,“七七”事变的炮声,打破了“国大”筹备,大会偃旗息鼓,以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接连不断,“国山之议”遂被搁置。

时间瞬息数十载。在新中国21世纪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多家环境组织、研究机构评出“中华十大名山”,泰山连续位列首位,终于荣膺“中华国山”的特别美誉。

这似乎了结了一个旧的愿望,给了泰山一个圆满的结局。

凌空俯瞰泰山,山峦之象,盘曲回转。俨然大山的风貌,故而古称为“太山”。天下名山或以奇、以丽、以险扬名天下,唯泰山以其雄,以其厚重。俗话说:稳如泰山。此外,它还有种独特的地学特征,岩石最古,达二十多亿年之久。泰山之石,经历过中国山川中最长久的沉浮造化,堪称一片大陆的奠基。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专辑:抗战清朝
相关阅读
排行
轻探汴河街巴陵广场—后羿射巴蛇古镇古宅清风​—轻探岳阳楼汴河古街遇见老地方,那些承载着离别与重逢的老站勾起儿时无限记忆的农村土灶台80后抹不去的记忆-步步高老照片一组老照片 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1915年至1925年乐山以前的百年老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没有抢劫故宫文物 这大忽悠赵本山老照片 曾称足球太"脏"伤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当斯拍摄的49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