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旁观者记录的新中国历史老照片

流金岁月 | 老照片 / 作者:欢欢 / 时间:2015-12-26 /2643℃

刘香成是谁?

他是记者,用相机写出一段苏联解体的历史;他是新闻人,在十多个国家建立美联社分社;他是经理人,曾任时代华纳集团中国首席代表,新闻集团常务副总裁,CAA高级顾问;他还是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唯一华裔。可他却淡淡地说:我只是个举起相机的旁观者,为了真实的历史。

1981年,云南,在80年代,由于邓小平的“门户开放”政策,现代时装开始影响中国的年轻人。

前驻京《纽约时报》社长福克斯·巴特菲尔德称赞刘香成说,他所拍摄的中国“并非风景明信片式的作品,而是视角敏锐、饱含深情且反映现实的国家肖像”。

1980年,傅弄玉(音)医生和他的顾客——刚做过开双眼皮手术的女士。为了整容者可以独自骑自行车回家,一次只开一个眼睛。

1971年,20岁的刘香成赴美留学,专业是国际关系。怀抱着了解和参与美国社会的热情,专业之外,他还选择了摄影等感兴趣的科目,每天东跑西颠,没事就在纽约街头随意抓拍。

       1980年,73岁的艾青在家写作,他被称为中国的“诗坛王子”。

留学期间,刘香成给著名摄影师GjonMili当过9个月实习生,那时GjonMili已经72岁了,“整整9个月里,他从没有谈过技术问题”,只是在每天傍晚,老人会指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种新闻图片告诉他,“这张好,那张不好。”为什么?因为“解读事件比抓住事件更重要。”

1978年,上海杂技团,熊猫卫卫和它的驯兽员罗新奇(音)。卫卫的节目是在舞台上表演用刀叉吃糖。卫卫表演得越多,吃到的糖也就越多。

1976年,毛泽东逝世,他以美国《时代》记者的身份回到中国,戴着黑纱的广东人面对他沉默不语,但从他们的身体和眼神里,他立刻感觉到“不平常的平静”,那是人从一个境界到了另一个境界时才会出现的东西,一种只能“意会”的状态。

1981年,大连理工学院,轮滑者

三年后,他在大连理工学院,早上散步的时候,走到这座雕像前,看到一个小伙子踩着轮鞋滑过,他拍下这张照片,因为这个瞬间表达出了他意会到的东西“一种内在的无比解脱和面对着不明确未来的感觉”。

1980年,北京,陈宣远,这位来自加州的美籍华人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合作,建造了中国第一家豪华酒店——建国饭店。

//

1980年,中国第一家外资酒店建国饭店开业,老板坐在中国式的椅子上喝着咖啡,身后是一排穿上了西式衬衫却脚穿解放鞋的中国侍者,刘香成用广角拍下这张照片,同一天,同一地点,中国的知名摄影师王文澜也在拍照。事后王文澜看到刘香成的照片深受震动,“因为同一个题材,我拍完剪彩就完事了,刘香成却拍了这张,还拍了故宫前面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小伙子挥舞着玻璃瓶的可口可乐.....等他意识到这些可拍摄的时候‘这些都没有了’。”

1981年,北京故宫,“尝起来马马虎虎”,一个年轻人这样评论可口可乐的味道。

//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全红中的一点黑,和全黑中的一点红,”这种处境曾经让刘香成难受,但日后作为一个摄影师,却给了他隔着亲切的距离,细细端详中国的机会。

1982年,北京,邓小平在迎接美国企业家阿默德·哈默的欢迎会上。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记者之一,刘香成用他手里的相机,记录过众多的“大事件”:在印度,甘地夫人遇刺,种族纷争频仍;在斯里兰卡,宗教战争火焰熊熊;在阿富汗,到处都是苏制坦克、大炮,“我差点被火箭筒轰掉。”而在苏联,刘香成又亲眼见证了这个庞大国家机器的土崩瓦解。

1976年,上海,一群小学生在表演“打倒四人帮”

他虽然是《时代》与美联社的记者,但他说一生的工作,都没有说是从新闻人的角度或什么样的角度出发,“我不把自己放在一个框框里。”他补了一句“布列松也不会这么认为,他只是深刻地关怀人”。

1980年,刘少奇的女儿刘萍萍在家中。

他与讲求光影的同行有很大争议,不喜欢耽溺于美的艺术化和学院化倾向,谈起国内有一位摄影师拍的西藏很有名,他看过后觉得这是把摄影往伦勃朗的油画方向上走,但摄影并不是绘画,他说“如果我是他的策展人,是不会把他那么多照片放在那儿的,一张就能说清楚的事,二十张就多了,再美也多了。”

1980年,北京,中国第一位百万富翁李晓华躺在他的新奔驰轿车上。李晓华曾是一名红卫兵,文革期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经商致富。

刘香成说现在的中国文化里少“休闲”,少一种不计功利的悠然自得的乐趣。他说现在的人“去出差才代表创作”,在意大利或者海滨呆着才叫休闲,“他们成天忙着休闲,哪儿还知道什么是休闲呢。”

1996年,浙江温州,做头发的女人在打电话。这里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地方。

1996年,上海模特姚书轶在闹市中展示迪奥礼服,很快吸引了好奇路人的围观。

//

从1976年,刘香成以《时代》周刊美籍华裔记者的身份进入广州,1978年北上京城,1984年离开。这期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影集——《毛以后的中国》。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幕日常影像,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珍贵和熟悉的生活写照,也让欧洲读者得以窥见“一个不曾被好好读解和探讨的在艰难与胜利中前行的‘中国’”

1980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学习的中国青年。高考于1977年恢复高考。

1979年,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中正在向神父忏悔的人。

起初,刘香成的摄影还属于新闻摄影范畴,力图还原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节;但随着他在中国的拍摄日益深入,性质发生了变化,既有属于新闻性很强的照片,也有属于需要长期观察,呈现更深层变化的纪实性照片。这两者汇集起来,将中国这几十年的社会变化更丰富地展现了出来。

1981年,北京月坛公园,一对情侣正在分享亲密时刻。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专辑:清朝抗战
相关阅读
排行
轻探汴河街巴陵广场—后羿射巴蛇古镇古宅清风​—轻探岳阳楼汴河古街遇见老地方,那些承载着离别与重逢的老站勾起儿时无限记忆的农村土灶台80后抹不去的记忆-步步高老照片一组老照片 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1915年至1925年乐山以前的百年老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没有抢劫故宫文物 这大忽悠赵本山老照片 曾称足球太"脏"伤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当斯拍摄的49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