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延续

民间艺术 | 其它 / 作者: 2014-07-09 / 时间:2018-07-15 /3090℃

苗族蜡染线条细腻,制作工序复杂。 谭秀仙的马尾绣作品。

精致的马山壮绣。


中国民间艺术的现状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曾经培育了许许多多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他们用聪明才智向人们展示了很多种曾经辉煌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诸如剪纸、刺绣泥塑面塑、烙画、年画版画皮影戏、昆曲等等,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的享受,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启迪。这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历经风雨的洗礼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外国人往往将这些传统文化形式视为古老中国文明的特征之一,他们认识中国也往往是从此起步的。然而我们生活于其间 的很多国人们却在不自觉中逐渐淡忘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生活和曾经拥有的文化,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识之士”在为此奔走呼喊拯救这些濒临灭绝的艺术瑰宝。在我孩 提时代,农闲时节常能看到各色民间艺人走街串巷献上他们的“杂耍”或“绝技”,或捧上一大碗茶挤在十分简陋的小镇戏楼里看戏或听书,或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耍 耍龙灯或舞舞狮子,更常见的是到平常人家祝寿、上梁时“欣赏”各色令人叫绝的面塑“作品”。如今这一切已成过往云烟,纵然你很想看也是看不到了,好在偶尔 还能从电视上看到一些,但已决然不是当初所感受的了!
传承危机未能真正解决,后继乏人
目前由于许多非遗类民间艺术从业人员生存境遇不佳,而且传统手工技艺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悟性,带 来了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吸引力弱的共性表现,活态传承和产业发展后继乏人局面严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都很高,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在60—70 岁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在80—90岁,少部分在90以上和40—50岁之间。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小;另一方面传承人年纪较大,而 且招收学徒传承技艺的积极性未能很好激励发挥。

中国民间艺术急需转型与保护


目前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期,民间艺术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功能的改变上:由原来的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或补充家用的副业逐步成为专业爱好者的一种技能,设计制作上更加专业化,作品风格也呈现出更强 的装饰性而非实用性;更强调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或作为装饰元素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如采用民间传统图案、造型设计的现代实用品、居室饰品,更加商业化,以市 场需求为主。同时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也成为当代一些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来源,随着他们的设计进入到现代生活中来,如服装、居室饰 品,用传统民间土陶设计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年轻人中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和费时费力的手工艺术,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乃至人绝艺亡的境地。可喜的 是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数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都已经被列入国家或地方政府的保护名录中,受到了关注和 保护。


当粗犷豪放的秦腔“乱弹”吼起来,当刚劲榆林霸王鞭挥起来,当 热情喜庆的陕北秧歌剧扭起来,当风趣悠长的陕南花鼓唱起来,当细致传神的关中剪纸贴起来,当惟妙惟肖的户县农民画展出来,此时,震惊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上 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这份胸腔中流动的奔涌血液,最终撼动了整个世界!

但响彻世界的余音过后,似乎有一份地下的根不再繁衍抽芽,那份在利益成为偶像的时代,外来思潮的倾泻、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质疑淡忘、民族心理的自卑自残甚至民族精神的彻底失落,都在加速剥离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核,充满个性的中国文化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恐怕到了只剩下方块文字的最后屏障时,我们的文化被连根拔起就不是危言,何谈先进与否?

其中一例,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 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精炼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 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但回望琳琅满目的精品店,竟是包装精美却无任何文化价值的动画卡通图案,却被无数少男少女追捧喜 爱,反而做工精致的传统文化饰品店一直冷冷清清。

再如剪纸艺术,它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己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 或“窗花”。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 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但今天只有在唐人街或某旅游景点,才能找到 这些剪纸艺术品,取而代之于市场的是抽象画、漫画甚至明星海报,那一份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又被人置于哪个角落?

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在街上、学校旁、商场中,越来越时尚流行的尽是韩货、日货或是所谓的非主流商品。那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民间艺术之瑰宝都被遗忘于 岁月尘封的灰烬中了,当多少民间艺术家随时间逝世,当民间艺术品不再被市场所需,我们陕西乃至全中国的民间艺术该何去何从?

但愿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永远的根---


民间艺术的延续


民间艺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因社会发展、文明转型等种种原因,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濒危局面,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 活力,在当代继续传承和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朴实的文化因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脉,早已随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 维方式融汇进了我们的身心之中,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离开它,就不能称其为中华民族了。

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标志永远地储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和心里。如同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一样,中国人的性格和基因中已经脱离不开祖先留给 我们的生命印记。基于此,民间艺术作为表现民族身份的标识,就有了生活的土壤和传承下去的薪火。近年来,在政府高度重视下,一批老艺人和传统手艺得到了保 护和继承,这正是民间艺术延续的证明。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即将出台,以及全国各级保护名录的建立,民间艺 术将得到进一步的抢救和保护,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将从现在开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05.17 弈之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专辑:清朝服饰
相关阅读
排行
清朝服饰蓝色织锦缎挽袖女袄系列清代汉族女子蓝地马面褶裙、百褶裙马面裙清代女性服饰 三蓝绣云肩对襟、女褂系列清代民间女子黄地彩绣花马面裙百褶裙图片清代民间汉人女子真实衣着形象清代胭脂红地绣花百褶裙、马面裙系列图片清朝平民女子服饰 天蓝色刺绣对襟女褂系清代服装花纹图案—蓝白条提花绸盘福寿纹清代汉族女性服装 绿缎彩绣马面裙图片大清朝宫廷女子服饰 清代粉地花卉纹刺绣荷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