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千面中国脸谱—从兰陵王的面具到丑角的“豆腐块”

民间艺术 | 脸谱 / 作者:Mexico / 时间:2018-09-10 /1663℃

中国人把以某种颜色在戏曲人物的脸上勾画出的特定图案,称为“脸谱”。人物角色不同,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特征的图案式样也就各不相同。这些式样,在中国戏曲里称为“谱式”。脸谱分为各种脸色,依脸膛主色,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褐、金、银等色;面纹常饰以其它颜色来渲染烘托主色,上妆时常用油料调和,效果持久。

脸谱最早的用色,就是以黑、红、白三色为主。根据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1909-1994)的研究:随着戏曲节目的增多,为了夸张或区别更多的戏曲人物,原有的黑、红、白三色不够用了,聪明的戏曲艺术家从古典小说的描写和评书艺人的讲述中吸取脸谱创作的资料,如把那些“面如重枣”“面似乌金”“ 面似油白”“面色姜黄”“绿脸红须”“红胡子蓝靛脸”,以及“豹头环眼”“凤眼蚕眉”“狮子鼻”“扫帚眉”等形象,通过艺术地夸张、变形,用颜色和线条形象地描绘于戏曲人物的面部。

脸谱的由来

关于戏曲脸谱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早在远古时期,受原始图腾信仰的支配,人们就形成了文身(在身体上画图案)和画脸谱的习俗。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古代文物上,我们还能一窥端倪。例如,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就像是一个头戴面具的人在跳舞。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收藏的商末周初的虎形青铜面具,大小与人脸相似。陕西汉中出土的商代青铜面具,有鬼面和兽面两种类型。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纯金、青铜面具,比人脸窄小,大概是模仿面具制作的避邪灵物。

也有人认为,脸谱起源于北朝的代面,即面具。《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虽然武功高强,但因面容秀美,总被人看作赢弱的白面书生。为了增强威猛形象,他经常戴着假面具迎战敌人,以此鼓舞士气。后来,戴面具逐渐演变成画面具,早期的脸谱随之问世。

还有人认为,脸谱艺术从宗教仪式中得到过启发,是民间祭祀化妆的遗留;或者认为它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门艺术。

有学者把各种说法归纳为披发文身说、代面说、面具说、塑像说、涂面说等。这些说法从各自角度描述了戏曲脸谱的起源。由此可知,戏曲脸谱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无序到有序,从萌芽到发展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京剧脸谱集我国戏曲脸谱艺术之大成,在演员脸上涂抹红、白、黑、黄、绿、蓝等色彩,构成千变万化的图案,描绘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脸谱的种类

我们接触到的京剧脸谱,包括场上脸谱和工艺脸谱两大类。场上脸谱,是指演员舞台演出时的化妆艺术,是勾画在脸上的,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我们称之为“活谱”。工艺脸谱,是指画在纸上、壳上以及各种装饰物上的脸谱。例如,在彩塑、国画、剪纸、竹刻、烧瓷、面塑、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等上面,都可以创作丰富多彩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不讲究人物性格特征,只求美观,我们称之为“死谱”。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场上脸谱,也就是演员舞台演出时画在脸上的图案。对于内行人来说,他们一看脸谱,就知道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是谁,是什么身份、什么性格。

有人统计过,我国京剧里的脸谱,有几千种之多。不同的脸谱,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最早的京剧脸谱,主要采用黑、红、白三种颜色。后来,根据不同需要,脸膛主色又细分出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褐、金、银等脸谱颜色。

舞台化妆一般分“俊扮”和“勾脸”。“俊扮”主要用于生角和旦角,“勾脸”主要用于净行和丑角。

画脸谱,也叫“勾脸”,是京剧演员表现特定角色的一种化妆方式。不同的角色,画法各有区别,不能张冠李戴说到具体画法,更是千变万化,各尽其妙。

从脸谱的戏剧功能出发,不论是哪一个行当的人物,如果需要特殊夸张面貌形象的,都可以勾画。通常净、丑两种类型的角色画脸谱较多。

一般观众欣赏脸谱,绝大部分注意的是净角,但京剧里的丑角才是最早勾画脸谱的。净角又称“花脸”,顾名思义,脸上勾画得很花,不同人物的脸谱变化也很明显。相形之下,丑角的脸谱简于花脸,但丑角所表现的人物较花脸多而且杂,演出的艺术效果也较花脸明显。因而丑角画脸亦精亦细,并不是一般所说的只是勾个“豆腐块”( 脸部中央涂一块豆腐大小的白色)而已,就是同样的“豆腐块”,勾画部位和大小尺度也因人而异,因戏而殊。

演员学戏时也要学会画所饰角色的脸谱。这是中国戏曲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在练习勾脸谱。(1964年摄)脸谱勾绘精美,色彩鲜明,轮廓有歪有正,线条或粗或细,种类繁多。脸谱意寓褒贬,明示忠奸,既可显示血亲、个性,又可表露角色的身份,更能唤起观众注意,从而弥补演员表情之不足,由此成为京剧的一大特色。

脸谱表露个性,比如,红脸表示忠勇耿直,黑脸表示粗豪憨暴,蓝脸表示桀骜勇猛,大白脸表示腹内藏奸,豆腐脸表示逢迎卑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能以不同的颜色及勾画的纹理表现剧中人的个性,使观众一目了然。显示血亲,则可能是戏中的父子勾同样颜色的脸勾法、图案也大同小异。表露身份,一般勾金画银的角色非仙即佛,画蛇虫鱼虾图案的必属水怪山精,整张脸谱含威多为忠臣孝子,画绿画蓝的是草莽英雄,画腰子眼、棒槌眉的定是和尚,画乌形眼、小嘴唇的必是宫廷太监,脸画“豆腐块”的一定是个小人物。脸谱还能扩大演员的表演范围,表现动物角色,不必把真牛真马牵上舞台,而角色既能表演又能说话,很是有趣。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如何?是不是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
排行
千人千面中国脸谱—从兰陵王的面具到丑角升平署戏曲人物脸谱画册 《庆赏升平》戏假面与鬼神改头换面的灵魂——神奇的面具国粹京剧脸谱知识:9张图带你认识美不胜陕西宝鸡社火面具—艺匠谝的马勺脸谱欣赏藏族面具文化的特点及藏族的佛事活动面具中国远古时期巫术祭祀活动—傩与使用的中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