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中国最后的终生不嫁自梳女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欢欢 / 时间:2015-12-26 /1896℃

1997年,刘嘉玲和杨采妮主演的《自梳》,以自梳女为题材,讲述了一段两位女性互相关心﹐互相爱慕、互相照顾的感人故事。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中国古代封建礼法严苛,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就是自梳女的雏形。“自梳”这个名称的来历大概是: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珠江三角洲媒体曾报道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上图为《广州日报》报道的广东横沥自梳女大屋。据报道,上世纪30年代,横沥有很多年轻女子下南洋谋生,她们自梳发髻,誓言终身不嫁,成为自梳女。“出左埠、过左洋,离家掉子心凄凉;去到鲤鱼门海口,只见月明照水,水照天。”邓葵兴婆婆用横沥话哼起这首歌谣,它几乎就像这栋屋子一样老——歌词流行于当年横沥,唱的就是自梳女下南洋时的凄苦心情。歌谣中所提的“鲤鱼门”为香港维多利亚港东面的出口,是当年下南洋的一个必经水路。

她说,小时候亲眼目睹有的邻居生活困苦,不得不让家中女孩下南洋打工养家成为自梳女,“她们去到外国他乡打工,没文化没背景,语言又不通,只能给有钱人家做奴仆,不知受了多少委屈。”

黄齐宽面带笑容在浇花。摄于2012年3月资料图片

2015年4月,《南方都市报》报道,自梳女黄齐宽,14岁到新加坡打工,35岁梳起,70岁回乡养老。她与其他自梳女一样,盘髻不嫁,凭双手的勤劳支撑起一个家庭乃至族人的生活,仍无怨无悔。

在世时,黄齐宽常到冰玉堂与姐妹们打牌九。南都记者郑俊彬摄她是自梳女群体的一个缩影,她们奉献、隐忍、乐观、坚强。她们平凡,却用一生承载了一段历史。

自梳女黄月蓉步履蹒跚2015年,《京华时报》报道,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镇沙头村,上午,蒙蒙的细雨,如同给新年过后不久的均安镇沙头村披上了一层蝉翼般的轻纱。村子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被雨水冲刷过的清新味道。在村中央,向一处深深的小巷内拐两个弯,便是90岁姑婆黄月蓉,一个人住了14年的房子。

90岁黄月蓉为记者介绍当年在新加坡当妈姐时拍下的照片

“自己买了一只鸡、一把尺和一把剪刀,静对神灵,默默发誓,终身不嫁,这就算是完成自梳了。有些更讲究一点的姐妹,她们还会花钱请师傅,更为隆重地见证自梳的那一刻。”

87岁的梁洁源每天代姐妹们点燃盘香。

//

过去“自梳”,需要有特定仪式。先由族人择吉日,请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

仪式既悲壮又喜悦。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和习俗彻底破除,自梳这一风俗日渐衰落,新的自梳女不再出现。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曾女士称,2011年的一次调研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在85岁到90岁之间。

冰玉堂二层阁楼内摆放着自梳女制作的工艺品

“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各级政府对自梳女都有不同的优待政策。”曾女士称,包括普通空巢老人的公共服务,自梳女也都能够享受。自梳女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有很大关联。现在,她们正在安度晚年,享受着安静平和的生活。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
排行
鲁迅、老舍等6位作家笔下过去的过年风俗莫言说过年:我怀念那时候的过年的滋味正月初五习俗—关于破五节的来历和传统人类阉割简史插图版 不只是中国历史上才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三寸金莲背后的秘密:丹阳故城 沉没在丹江湖下的楚国风云奇特的驱鬼仪式 哈尼族彝族的“煞东来”关中立春戴春鸡儿、缝春鸡的习俗曾经的岁月里 挂历书写的时代记忆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