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名家简介

民间艺术 | 剪纸 / 作者:麦子 / 时间:2014-07-11 /12110℃

剪纸名家张三麻

"张三麻"即扬州著名剪纸艺人张永寿,出生于扬州一个剪纸世家。 其曾祖父张万国开始以剪纸为业时,是清朝嘉庆年间,到他已是四代传人了。

永寿从小喜爱剪纸,其父张金盛因祖孙几代剪纸,尝够了人间辛酸,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再吃这碗手艺饭。可童年的张永寿醉心剪纸入迷,凭着潜察默记,偷偷地学了 起来。父亲一次偶然看到他剪的几幅兰竹,还真有一种家传韵味,竟有所感触,叹道:"这孩子是天生吃剪纸饭的命",不得已教他学艺。

在永寿十四岁那年,由于家庭生计困难,父亲一把剪刀养不活一家七口,永寿就独自外出谋生。他跑遍了扬州、仪征、六合、天长等地的许多集镇和农村,风里雨 里,寒来暑往,凭着一把剪刀,一叠白纸,给人剪来"福寿",送去"吉祥",也对付了自己清苦的生活,年节之际还攒下些余钱来资助家庭。

闯荡江湖七八年,张永寿剪花样渐渐出了名。因为他小时候出天花,没钱医治,和他父亲一样落下一脸麻子,又因父子俩都是排行第三,所以被人们称为"老张三麻子"和"小张三麻子"。

长期走乡串镇的漂泊生活,开阔了张永寿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炼就了一手好手艺。二十岁那年(1926年)他结束了流浪式卖艺生涯,在扬州多子街上一家名叫德兴衣庄的门楼子里,摆下桌凳,挂个招牌,算是正式开张卖艺了。

张永寿的摊子与众不同:桌上放一个红木镜框,里面盛放各式花样子,门前一块招牌上写着"张三麻子专剪专描新式花样",另外还剪了一幅对联,上联:"剪成龙 飞虎",下联:"描就鸟语花香"。这决非自夸之词,张永寿的剪纸实在是与众不同,就拿所剪的四时八节的鞋花来说,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颇有神彩,绣成花鞋 后,令人足下生辉。时间一长,张三麻子的名气大了,扬州城内和四乡八镇妇孺皆知。这时候,难免有些同行冒名顶替,剪的花样都自称是"张三麻子"的作品。为 了辨别真假,张永寿自编了宝塔诗一首,刻成木戳,印在纸上,凡来向他买鞋花者,他都用这样的纸包好。他的宝塔诗写得通俗易懂,俏皮幽默、形式也别具一 格:


三麻
剪花样
百色皆像
名扬全市上
人称剪花巧匠
名誉不是一日创
各界妇女看了欢畅
如果需要什么新花样
就请来到扬州多子街上

这首宝塔诗不仅具有包装广告的功能,而且还充满了这位剪纸艺人对祖传剪花技艺的自信和自豪感。宝塔诗出来以后,引得一些顽童传唱开来:"张三麻,剪花样……","张三麻"的剪纸大名声传得更远了。

旧时代,张永寿剪下的花样逾万,然而,仍然过着难以温饱的生活,备尝人间辛酸。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的创作迈进了新的天地。他以极高的创作热情,创作了数千 幅剪纸,先后出版了《张永寿剪纸集》、《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百花齐放剪纸集》。后者是他为郭沫若《百花齐放》诗集配剪的百花图。老人细细品味郭 老的诗句,揣摩各种花卉的特征,捕捉最能体现诗意的形态,竟半年之功,为郭老的诗集配齐了一百零一幅剪纸。郭老对张永寿的剪纸给予了高度评价,亲笔题诗相赠,诗云:

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

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这部由著名诗人和剪纸大师共同配合创作的诗画并茂的佳作,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张永寿对扬州剪纸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继承和发展了扬州剪纸以表现花卉为主,剪中有画的传统。

他的《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作品,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百菊图》从整体来看,是一部集剪菊之大全的皇皇画卷。从单幅作品来看,一百零一幅, 在统一和谐的韵律中,又各自有着章法上的变化。那"麒麟角"顿角峥嵘,昂扬可喜;那"紫松针"锋芒毕露,俏拔可佳;"醉红妆"如美人酒后,不胜娇羞;"芙 蓉面"似出水芙蕖,分外妩媚。

其它作品,如《松鹤》、《柳燕》、《苇下双鹅》、《鲤鱼荷花》、《丹凤朝阳》、《喜鹊登梅》、《金鱼水草》等花鸟剪纸,皆借景抒情,抒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示出明朗向上的自然情味,启人遐思,发人联想。

讲究以"形"传"神",是 张永寿剪纸的第二大特色。

他剪的菊花,不仅外形美,而且神韵足,呈现不同的个性:"浣纱"力现其"飘"、"柳线"强调其"奇"、"懒梳妆"夸张其"懒"、"万卷书"突出其"卷",真是巧夺神工,横生妙趣。要达到这种神形毕肖的境地,功夫在剪外。

张永寿老人卓越的剪纸技艺,源于他丰富的艺术实践。他喜欢种花养鸟,对自然界的景物有广博的兴趣。他在生活中对一花一鸟的动势和静势,体察入微,单他亲眼看过的菊花,就有四百多种,人称"菊痴"。正因为"胸有千般菊",才使他"剪下出奇花"。

据说,有一次为了剪"花蜂",他特意捉住一蜜蜂,仔细端详,一不小心,被螫肿了嘴巴。后来,他剪下的蜜蜂蜂刺毕现。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他的剪纸"闭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不同凡响。

其三,在剪纸技法上,老人积累了一套独特的经验。

比如剪飞鸟要从翅膀剪起,剪游鱼要从头部剪起,剪老虎要从后脚趾剪起,而剪花卉,则根据不同的花卉特点而异:象"罗汉须",初开时是直瓣,盛放时是就起 卷,形成螺蛳圈,剪这种菊,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着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特殊、风味别具的菊花。而"鹭鸶羽"花开时一瓣套着一瓣,一 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处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线条的粗细大小,要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象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 而美丽。

老人总结出一套剪技口诀:"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对剪圆形、方形、锯齿形及线条的要领及要求作了生动的概括。正是平时经验的日积月累和临场高技巧的发挥,才使我们看到老人刀剪下的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称赞张永寿的剪纸"剪中有画,其味无穷";著名美学家王朝闻也评价他的剪纸"线条优美柔和,清晰明朗,有独特的风格,并非一般剪纸。"并由衷地赞叹"  。

张永寿剪纸剪活了!


剪花娘子库淑兰


库淑兰,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1920年出生。她的剪纸作品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展大奖、金奖,在台湾举办过艺术研讨会,代表作品被法国、美国、德国、东 南亚等国家收藏。1986年,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一顶顶的桂冠,一项项的荣誉,仿佛这都是传统剪纸的重新恢复的灿烂 与辉煌。但是其实这一切丝毫也没有改变剪纸继续走向衰亡的命运。

库淑兰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而以观念造 型的方式,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繁实而又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她善于用各种形象拼贴组合起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整体感,节律感很强,使 人透过这些浪漫的,乐观的,虚构的画面,便可看到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在生子种地、一年推着一年走的陕北农民当 中,剪纸确实曾经是件很高雅、很艺术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可如今不行了,传统剪纸被冷落了,很难再吸引人们的目光了。对于这一点,库淑兰就怎么也弄不明白 是怎么一回事。面对生人,她随口编一套词就唱开了:“剪花大娘在外面,北京、上海都去遍,有我这剪花子大娘,有我这剪花子姑娘现。一把小剪子散出去,童子 我剪花现。童子剪花实好看,剪下凤凰戏牡丹,剪下了鱼儿闹莲现,琴棋书画、八宝如意现。库淑兰这大娘现,剪花子实心实意剪现。”“剪花娘子是谁吗,剪花娘 子是我。没有剪花娘子,没有这么大识事(场面)。今天花子剪好些,就是高兴些。今天花子剪不好,气得三天两天不吃饭。花子剪好些,吃了馍,喝凉水,心里都 是高兴些。黑了这花子就剪不好,黑了就睡她床边现。总是起来几探现,趴着窗户往外看,月亮落了心就烦。我问这剪花大娘说,看她明天到底剪啥花现。剪花大娘 说,我把我的人物让给你库淑兰,你的名誉太了。”

看着这当年风光不再、人也衰老了的库淑兰,如此这般沉浸在自编自造的剪纸神话里难以自拔,听着她那梦呓似的念词,让人不得不为传统剪纸艺术的衰落而辛酸,而感慨万千。库淑兰反复提到、念念不忘的那个所谓“剪花娘子”,实际上是她为自己建立的一个虚幻的神话偶像。

1937年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黄土高原上广袤而死寂的黄色里正长出几点绿意,库淑兰嫁到了富村。黄土地上的富村其实并不富裕,贫困就象影子一样跟着 她。为打发时日,库淑兰开始学剪纸。几十年间,她和村上其他姑娘婆姨一样,纸剪了几大车,就是少为人知。十年前的一天,他不慎失足,掉在十几米深的崖下昏 了过去,几天几夜不省人事。家人开始为她准备后事。不想她一日醒来,精神蠼烁,口称自己就是“剪花娘子”。

从那以后,库淑兰的剪 纸有如神助,一改过去风格,用光、用色精彩绝伦,剪花娘子的造型也屡屡出现在她的文案中。库淑兰的名声也很快大噪起来。这段神话般的往事近乎荒诞,但却几 乎被所有认识库淑兰的人证实了。这一年初夏, 库淑兰剪纸在台湾出版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库淑兰又梦呓般地唱开了:“青枝绿叶配牡丹,家里我就这么实可干。拾下金莲子叫喳喳, 青枝绿叶红,姑娘爱我石榴情。姑娘把我叫到小房中,她一下脸红了。”她说出了书,自己心里喜得就象鸡毛翎子扫的一样。

的确,和剪纸相比,出本印有剪纸的书在这村子里才像件大事情。库淑兰说,来看书的人,有不少是曾经数落过她剪纸的人,但出了书,她自然就什么过错也不会有 了。看着书,库淑兰又想起了自己住过的窑洞,窑洞里贴满了剪纸,贴满了剪花娘子。她回到了十几年前住过的窑洞,一种昔日神明已去、今日剪纸无望、情伤于 中、神伤于中的感觉充满心头。《流年》片尾响起了黄土地那古老、苍凉、粗放、原始的歌声,让人仿佛置身黄土高原,眼前莽莽苍苍,眼空无物,气荡肠回、思绪 凝沉;又仿佛陡然回到了历史的深处。


剪纸艺人赵才萱

63岁,著名剪纸艺人。剪纸、撕纸都是她的绝活儿。她的最得意之作,是手撕“高卢鸡”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鸡年伊始,记者采访了这位“撕鸡”高人。

故事一手撕高卢鸡赠希拉克

让赵才萱在全国闻名的,是她的剪纸作品被当作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

去年是中法文化年。人称“中国通”的希拉克来华访问时,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很希望送给他一件特殊的礼物,但一时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那时候我正在什刹海办一个展览,现场表演撕纸,当时外交部的一个工作人员也在下面看,就问我能不能撕只鸡,我就撕了个样子给他,当时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用。”赵才萱老人说。“后来,外交部的工作人员竟专程来到我的工作室,说是要几幅剪纸作品当国礼送给即将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

赵才萱一家人当时感觉特别荣幸。和外交部商量后,她决定手撕一幅高卢鸡,名字就叫“雄鸡一唱天下白”。由于希拉克特别喜欢中国盛唐时候的文化,赵老一家人又决定剪一幅李白和一幅杨贵妃,分别取名叫“黄河之水天上来”和“云想衣裳花想容”。

赵老说,由于高卢鸡是手撕作品,随意性较大,她反复撕了多次才最终确定图样,最后的成稿大气潇洒。女儿庞晖设计了李白和杨贵妃的画稿,再加上赵才萱精心雕琢,伫立于黄河畔的李白潇洒超脱,徜徉于皇宫御苑的杨贵妃华贵娴雅。

“希拉客访华本来是不收礼的,由于咱们送的是民间的手工艺品,他特别喜欢才收下。”赵才萱对自己的作品特别得意。

其实,她那天并没有亲眼见到希拉克,礼物由工作人员转交给希拉克的秘书。赵老还特意将两套“娃娃图”送给了希拉克的秘书,秘书非常喜欢,说要送给自己的两个小孩儿。

故事二为半岛电视台剪台标

自从给希拉克剪了“国礼”,赵才萱的名气更大了,连半岛电视台的人都找上门来让她给剪台标。

“春节前夕,外交部办了个答谢晚宴。当时邀请了我和我母亲,我们在现场给大家表演剪纸,很多记者都很感兴趣,那个半岛电视台的记者也很喜欢,问我能不能给他们剪个台标,他们想挂在办公室。”讲起这件事,赵老仍兴奋不已。

那天在晚宴现场,两位老人的出色表演让众多记者叫绝。赵才萱的母亲彭秀慧今年已91岁高龄,也是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

赵老说,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当时就给了她图样。上周她专门买了两张金色的纸,按照图样剪了幅“大写意”的作品送给了半岛电视台的记者朋友。“作品是免费送给他们的,就算表达我们一家人对外国友人的一点心意吧。”

故事三一张剪纸牵起两岸情

2002年元旦,赵才萱曾随河北省文化厅大陆民俗技艺团到台湾演出45天。台湾人民对祖国传统手工艺的热爱让她印象十分深刻。

“我们在民俗公园展览和公演,许多长者过来和我们聊天,还替我们向年轻人介绍作品,一呆就是一天,中午也不肯回家。”更让赵才萱感动的是,台中市市长胡 志强也曾两次到民俗公园看望这些从大陆来的艺术家。“他走到我们的剪纸展位时,对我们的剪纸作品赞不绝口,我把一只粗签字笔递到他手中,他马上在留言簿写 下了‘人是故乡亲’五个大字!”

在台期间,赵才萱还特别办了一个短期的剪纸学习班。一张方块儿纸,先剪五角星,再剪桃花,最后变成了一朵美丽的梅花。这个十分简单的剪纸技巧让台湾同胞很感兴趣。“很多台湾妇女带着小孩儿来学习,把一张纸叠一叠,剪几下就变成了很美妙的东西,她们觉得非常神奇!”

对话 美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中国第一剪——高凤莲

中国农民亿万劳动妇女创造的中华民族六七千年来文化精华之一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 源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跨度,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六七千 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的中华 民族本源文化和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凝聚结晶。反映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繁衍意识与阴阳结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源哲学。

中国民间剪纸的作者是以农村亿万劳动妇女为主体的劳动群体。他们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不受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和市场价值所制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她们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代代相传,延续传承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传统,形成一个举世无双的历史活化石博物馆,这是中国劳动妇女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 传承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高风莲,在中国亿万劳动妇女剪纸作者中,是有代表性的。她出生在黄河流域西北 黄土高原的陕北延川县农村,远古时代,陕西是我们的祖先黄帝和炎帝部落集团的文化发祥地。几千年来,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对封闭性和西北黄土高原由于 后来自然生态被破坏所形成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在民间剪纸艺术中,保存了极为古老的图腾文化,艺术形态和中国本源哲学。高风莲的剪纸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活 化石的博物馆。在她的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图腾文化积淀。作为天与太阳内涵的炎帝部落集团的图腾虎,作为地与水内涵的黄帝部落集团的图腾蛇 (龙)鱼,由全兽型的图腾、半人半兽型的图腾,到全人型的人格化神抓髻娃娃,叠积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的远古图腾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而且积淀了图 腾虎(天阳)蛇(龙)(地阳)相合,即天地相合,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源哲学。另外,在中国古史传说华夏(炎、黄),东夷与南蛮三大部 落集团的发展与融合过程中,东夷南蛮作为天与太阳内涵的鸟(凤)图腾与华夏作为天与太阳内涵的虎和作为地与水内涵的蛇(龙)图腾的历史融合,我们也可以在 高风莲剪纸中,看到这种民族图腾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本源艺术形态是观念艺术形态,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中国民族艺术 与高风莲的民间剪纸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艺术形态。高风莲的剪纸艺术中的虎,不是视觉自然形态的虎的模仿,而是本源哲学观念形态的虎。是以虎喻天 喻阳的生生不息的圆天宇宙,以十字符号喻天、喻阳、喻宇宙,和以?e字符号喻生生不息旋转的天、旋转的太阳,喻旋转的宇宙,是原始哲学符号的一个重要发 展。高风莲剪纸中,图腾形象的虎和象征圆天宇宙旋转生生不息哲学内涵的?e字符号的复合,反映了由哲学图腾到哲学几何符号的历史发展。她大胆地突破了四条 腿向下的自然视觉形态的虎,她把四条腿伸向旋转的方向,创造出生生不息哲学的虎与?e字合一的艺术形象。我问她:“为什么把四条腿旋转起来?”她说:“这 是飞虎,是从天上下来的。”一语道破,这是圆天宇宙旋转象征的图腾虎,在古芜族的炎帝部落集团中,马也是天、太阳与圆天宇宙的象征,高风莲剪纸中的马,也 是四条腿作?e字形旋转,有的马的剪纸还在尻部装饰了?e字符号,明确地作了点题。同样,在她的剪纸中,作为黄帝天族族徽的人格化图腾神及其丰富变体抓髻 娃娃,也是四肢向四方放射旋转。高风莲的这些艺术创造,在中国传统剪纸中是没有先例的。高风莲剪纸的艺术装饰极其丰富地运用着由哲学内涵动植物形象图腾到 哲学内涵的几何符号,表现她的中国本源哲学宇宙观。她在龙的身上装饰鸟、凤,在凤的身上装饰鱼、龙,以喻通天通地生生不息。她以双牡丹花代替人格化神抓髻 娃娃的双目。因为在中国民俗中双目是太阳,牡丹也是太阳的象征。二龙相交阴阳相合万物繁衍,二龙通天,通地通阳,天地相通生生不息。她的画里有生命的动植 物符号,不是乏味的哲学图解,而是哲学艺术形象的创造。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发展。高风莲的剪纸艺术世界包容宇宙,她既剪民间传统形 态的剪纸,同时也剪以民间传统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的新剪纸。由于传统题材与表现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已经形成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模式,以传统剪纸形 态表现现代生活,是一般剪纸能手遇到的难以逾越的课题,就如传统京剧演员表现现代生活同样遇到的困难。高风莲拿起剪刀如脱缰之马,纵横千里,无所不能表 现。从这一带流行的丰富的远古神话故事传说、民间戏剧故事到多彩的农家生活、生产劳动、民俗风情,直到大柳树下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无不包容到她的剪纸艺 术世界。从大到四五米的史诗般的宏伟巨篇,到即兴拈来的随意之作,胸有成竹从不起稿,大刀阔斧一气呵成,表现出艺术大师的艺术风采。

高风莲的剪纸艺术风格粗犷质朴,气势流动,大气磅礴,继承由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新陶原始岩画到陕北汉画像石与汉唐石刻的社会发展蓬勃向上的上升时期艺术特 有的民族精神,完全没有晚清社会没落期的那种细腻繁琐毫无生气,只有工艺而无精神的那种“狮子狗”艺术影响。她的艺术气质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陕北人民健 康质朴的感情的凝聚和结晶。


小李飞刀-李才存

小李飞刀,青年剪纸艺术家,本名李才存,1961年生人,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任吉林省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长春市剪纸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民盟吉林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小李飞刀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刀客,是因其剪纸刀法灵动、细腻而得之雅号。

小李飞刀以其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独特的审美天赋,自幼就痴迷剪纸艺术,小学三年级起,在老师的启蒙下,开始操刀,30年来,刀耕不辍。

在剪纸艺术实践中,他潜心钻研,从年画、国画等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又从当代文化中接纳信息。他深获北派剪纸"粗犷浑厚、古朴简约"之真谛,又得南派剪纸"清秀俊雅、工细精巧"之神韵,并受西方美术,特别是卡通作品的启发,形成一家独我的艺术风格。

小李飞刀的剪纸创作取材广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频出新作。他的代表作品有《水浒人物壹百零八图》、《红楼人物》、《古代仕女图》、《福禄寿禧》、《扇 面》、《观音》、《金童玉女大龙图》、《毛(蟹)泽(蟹)东的一生》、《十大无帅》、《名人头像》、《古代英雄少年》、《宠物小精灵》等。其人物造型精 细,气韵神态生动、线条流畅,动作、服饰各具特色。水浒壹百零捌将,栩栩如生;名人头像中,明星们造型夸张,形似更兼神似,呼之欲出,构思奇巧,令人赞 叹。尤其是《饮中八仙》,堪称巨制。李白、贺知章、张旭等豪饮的诗人、墨客,聚会于林泉之间,或饮弈、或谈天,沉醉于壶中岁月,笑傲炎凉世态,举手投足, 神形毕现,确为精品。目前,小李飞刀正进行剪纸长卷制作,挑战吉尼斯剪纸纪录。

小李飞刀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已大量进入家居、酒 店、宾馆,为人们增加审美佳品和喜庆祥和之气。他的作品多次在多家媒体报道,在港台、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参展,外国朋友也颇有收藏,成为传播中国文 化,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小李飞刀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保留民族特色,刻意创新,努力使这一古老艺术焕发青春。近年来,他又注意培养新一代, 现已将剪纸纳入课堂教育。为普及中华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激发思维活力,提高技能技巧,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学生从小塑造一 个自强的形象。李才存老师从教多年,把“成才先立德”视为育人之本,并将“爱心”贯彻始终。在传授剪纸艺术的同时,教导学生怎样做人。课堂上教学生背诵岳 飞的《满江红》、高尔基《海燕》、《千字文》等中外优秀文化经典,讲述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营造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知识面并和学 生们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欢度快乐时光。李老师目前正致力于剪纸艺术教学,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与赞许。小李飞刀竭力弘扬中华剪纸艺术,志 在走向世界!

中华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神奇的刀剪之功,留黑布白,阴阳相间,反映大千,展示着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独 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吉祥、喜庆、富贵、安康内容使之成为一株散发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奇葩。2002年伊始,中华剪纸艺术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保护遗 产。


中国民间的毕加索:林桃

在福建省漳浦县旧镇镇白沙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里,住着一位101岁高龄的老人,耳聪目明、健谈开朗、心灵手巧,她就是被称为“中国民间毕加索”的剪纸艺术家林桃。

林桃的家,是一座闽南沿海常见的靠山面海的普通石板房。林桃老人一听说我们来,急忙迎出门来,穿着一身蓝色的弯襟旧式服装,迈着一对缠足小脚,上下台阶都 自己走,利索、稳健。老人头发银白,在脑后绕成一个圆形发团,用发网罩住,发团中横穿一支银簪,两边插着双春花———这发型,自出嫁“上头”以后就从没变 过。老人至今眼睛明亮,不用戴老花镜,她的耳垂特别大,应了“寿星长耳”的俗语。

3个月做童养媳,21岁丈夫出走,儿子8岁夭亡,一生有诸多坎坷不幸,回首时,老人很平静。

1903年,林桃出生于漳浦县旧镇苑上村,没出3个月便被送给白沙村陈家当童养媳。幸运的是,她遇到一位慈祥的婆婆。家境贫寒,她儿时裹着一双小脚,每天 捡柴拾草,纺纱织布,9岁开始学刺绣。16岁,别的女孩都能参加传统的剪纸手艺培训“坐花姆”,她却因为童养媳的身份没有机会。好强的她自学剪纸,吸收前 人的刺绣艺术造型技法,吸收床花、桌花以及屋脊花等民间造型艺术营养,融入自己的创新,很快初露才华。

林桃的婚姻很不如意。她20岁成婚,次年生子,儿子近8个月时,丈夫就与父亲闹翻,离家出走,远赴南洋,从此杳无音信。儿子又在8岁时不幸夭亡。40岁那 年,林桃过继了夫家的一个3岁亲侄为子,相依为命。为了养家糊口,她白天捡柴拾草做佣工,为人舂米、挑水、织布、纺纱,晚上在灯下剪纸刺绣。解放后,她加 入了船业合作社,以织网缝帆为业,儿子也成家立业,一家人终于过上幸福和美的生活。

说起一生悲欢,101岁的老人神态平静,似乎对所有的坎坷与不幸已经完全释然。

村里人人尊敬的“花姆”,一生中不知为人们做过多少“嫁衣”,送过多少祝福

而今,林桃是村里人人尊敬的“花姆”。“花姆”是当地人对心灵手巧、德高望重女性的尊称,也是给老剪纸艺人的最高荣誉。80多年来,村里人请林老帮忙裁剪 花样衣样,帮忙绣制小虎帽肩罩围兜,请她当嫁女娶亲做“四月日”(婴儿出生四个月庆典)的“籽果姆”(礼仪顾问),她是有求必应,一生中不知做过多少“嫁 衣”。

林桃老人翻动着手中的剪纸作品集,指着图案为我们讲解每一个故事:看,这是《老鼠娶亲》———老人乐呵呵地讲述老鼠们敲锣打鼓,击钹吹唢呐,提灯抬轿迎娶 新娘的故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涎围花》,老人活用了“寿桃纹”,用寿桃的造型制作孩子的涎围,是对孩子健康长寿最好的祝福;这是《牡丹石榴 花》,姑娘出嫁时,剪这种作品送给新娘,祝福新娘富贵幸福、儿孙满堂……

问老人一生中最喜欢的事,她说:“是那年政(蟹)府派人用车载我到县城游玩,真够热闹的,街道上锣鼓咚咚响,有踩高跷、有跳舞、有唱歌。那个地方,人人都叫县宾馆,我在那里剪纸,人围得密密的……”

那是1999年7月,“首届漳浦民间剪纸艺术节”开办。当时96岁高龄的林桃第一次以剪纸艺术家的身份走出白沙村,到县里现场献艺。只见她灵巧地转动小剪刀,一会儿功夫,一幅《出海捉虾》剪纸就一气呵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位剪纸专家学者及佳宾观看。

全国专家学者和领导都来拉她的手,说她是“中国民间毕加索”,她说“够欢喜”

2003年9月26日,是林桃的100岁寿辰。福建省文联、漳浦县人民政(蟹)府联合在县城举办“林桃百岁寿辰庆典”活动,全国各地80多名专家、学者和 剪纸艺人闻讯赶来庆贺。这事,也让老人兴奋:“有省里人、也有南京人,甚至县委书记、县长都来拉我的手,够欢喜!”

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民俗艺术委员会、南京民俗艺术研究中心向林桃颁授了“中国民间毕加索”铜匾;福建省文联、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向林桃颁授了“剪坛巅峰”铜 匾。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林桃老人在创作实践活动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剪纸技巧,她的图案纹样传递着传统文化观念,虔诚地表现了这方土地的风土民情, 对探寻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显得弥足珍贵。林桃剪下的艺术形象,不管是神话传说、民俗风情,还是飞禽走兽,都凭自己个人的主观想象,随意取舍、夸张变 形,有时把不同时空的事物放在同一时空表现,表现出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与现代艺术的抽象荒诞异曲同工。她以简洁变化的线条为主,构成镂空写意形 象,纯朴笨拙,粗犷奔放,简练明朗,独具一格,只寥寥数刀,便形具神在,宛若天成。

最近,林桃老人的作品被收入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该书在剪纸概论中称她“有出奇的想象能力,而且对剪纸的形式美有一种天生的感觉和把握能力……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林桃的作品先后参加福建省“民间剪纸艺术展览”、“九省十县民间剪纸联展”、“全国剪纸展览”、“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奖评选活动及名艺人作品展览”。其 中,作品《猪脚花》荣获“全国首届民间剪纸大奖赛”二等奖。其作品还被福建省文化厅选送到斐济、菲律宾等国家交流展览。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博物 馆、中国对外展出公司收藏。今年,她的百岁艺术人生的电视资料,被辑入中央美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制作的世遗申报电视片《消失的母亲河》, 为我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出重要贡献。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慕莉

张慕莉1960年7月出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慕莉出生在一个相传六代的剪纸世家,父亲张永寿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工艺美术家,是剪纸界的杰出代表。张慕莉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喜爱剪纸,于1979年随父亲正式进入扬州工艺厂剪纸。从1982年到2003年,张慕莉五次东渡日本,作剪纸表演和艺术交流,扬州剪纸在日本引起轰动。

张慕莉作品多次在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大赛中获奖。剪纸《梅》在1990年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获得优秀作品奖。剪纸《花鸟小品》获得2004年西博会铜奖。剪纸《禅意》获得2005年西博会铜奖。2007年,全国剪纸精品博览会上,作品《古瓶》获金奖。2010年,剪纸《百骏图》获第45届全国旅交会金奖

出生在双东,工作在双东。张慕莉半世纪的人生,一直在剪纸般精致细密的古城小巷内。

曲曲折折,细细密密,如剪下菊花花瓣的线条。放下用了30多年的剪刀,张慕莉望着窗外庭院深深的小巷。

手中的剪纸,细腻依然,但如迷宫,看不出清晰的方向。

阳光打在她身后的“剪纸大师工作室”的挂牌上,照片上的张慕莉,笑容灿烂地在教着几名小学生剪纸。

1960年出生的张慕莉,已经无法体验父亲一把剪刀走江湖的艰难。

当年围着她学剪纸的孩子,还有4个一直在坚持。但是,张慕莉已经很难从他们身上,映照出自己的童年。“他们都是爱好。从我父亲到我,剪纸是吃饭的手艺。”

多子街上,“张三麻剪花样”,父亲张永寿的剪纸盛名,早就传遍大江南北。张家剪纸传承已久,张家一代代人,就是靠剪纸为生。怀揣一把剪刀,江湖奔波,换口饭吃。

剪花样,剪的是绣花样,妇女按着剪纸的图案,在衣服上、鞋面上,绣上一幅幅花团锦簇的图案。绣成什么花色,全靠剪纸花样。张家剪纸,精细繁复,深得欢迎。

1960年出生的张慕莉,已经无法体验到父亲怀揣一把剪刀走江湖的艰难。早在50年前,不仅剪纸,就连绣花也已基本脱离实用,成为单纯的装饰品

江湖不在,一大批手工艺人、民间艺人,只能转行求生。只有艺人中的佼佼者,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绣花、剪纸,包括漆器、玉器这样的工艺品,在改革开放以前,作用基本只有两项,一是国家礼品,一是出口。

礼品也好,出口也好,虽然没有当年民间的大批量需求,但总有需要,而且要的是精品。早享盛名的张永寿,自然也有自己的发挥空间,相对而言,生活亦比多数老百姓略强。凭着绝妙的剪纸技艺,张家平安度过困厄年代。

作为“老巴子”,张慕莉自然格外受到老父亲的偏爱。张永寿下班后习惯喝点小酒,下酒小菜,其他人碰不到,唯有“老巴子”小莉,能享受到。“老父亲拈两颗 花生米子,朝我小嘴里一放,叫我别啰唆。”每人一碗饭,小莉的不一样,饭底下,有老父亲特意塞进去的两块熏烧。“其实,家里个个都晓得,他还是要做得神神 秘秘的。”

老父亲性格直爽,哪个不对他心意,他是毫不客气。唯有对待小女儿,哪怕撒娇胡闹,“一句高言都没有过”。

15岁的时候,从没认真学过剪纸的她,剪出一幅张永寿的“高仿”。

说是张家剪纸,张永寿却一直无门户之见。子女十二人,不学剪纸,绝不强求,自己在厂里带徒弟,倾囊相授。张慕莉真正学剪纸,也是要到1979年20岁进厂以后。

20岁以前,张慕莉一直享受着“惯宝宝”生活。家庭氛围,女儿心态,偶尔也剪纸,兴趣更浓的,是画画,山水花鸟,涂涂抹抹,倒也开心。

大概也是有剪纸的基因,张慕莉15岁的时候,从没认真学过剪纸的她,就剪出一幅张永寿的“高仿”。那年暑假,父母不在家,百无聊赖的张慕莉在家东翻翻西翻翻,找出父亲的一幅菊花剪纸,拿着剪刀照样剪了,倒也有个七八分像。下班回家的父亲看到桌上的剪纸,以为自己不小心拿掉出来,便拾了起来,准备放回抽屉。张慕莉却在一旁咯咯地笑了起来。父亲举起剪纸仔细再看,才发现那张剪纸是一张“高仿”。

张永寿高兴归高兴,但也没有跟女儿说,你一定要跟我学剪纸。该玩还是玩,该画还是画。而张慕莉自己,也没有觉得一定要学剪纸,自打这张剪纸后,很长时间也没有再去动剪刀。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张永寿看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女儿也成人了,总要自己谋生,不可能总跟在自己后面一辈子啊。坐下来,第一次跟小莉认真谈,学不学剪纸。没有想到,小女儿态度还是一样:“不想学”。老父亲气得噎噎的,话没有多说,脸色铁青,走了。

“那个时候不懂事,总觉得一辈子搞剪纸,摆不上台盘,觉得没什么出息。但是,问自己真想做什么,也稀里糊涂。”说起曾让老父亲伤心,虽然已经过去30年,张慕莉还是眼含泪花。

扬州剪纸要求基本功扎实,“每根线条都要交代清楚”,“板凳要坐十年冷”。

不过,张慕莉毕竟已经20岁,也在考虑自己未来。看看父亲在的工艺厂,来往参观的外宾不断,父亲也时常跟她聊聊接待外宾的趣闻。父亲有意无意谈到,剪纸剪得出色,还有机会出国表演。这在30年前的小城扬州,实在无法不让年轻人心动。“当时社会上多少年轻姑娘,挤破头想进厂,我有这个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呢?”想通了,就跟父亲进厂学徒。

1979年4月,张慕莉的剪纸生涯,就此开始。

进厂第一天,父亲交给她自己用了将近20年的一把剪刀。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说,张慕莉心里知道,张家剪纸第六代,就算传到我这了。

进厂做父亲的徒弟,跟在家做小女儿,完全两码事。

虽有“天赋基因”,剪纸还是要靠扎实的基本功。兰花、兔子,虽然线条简单,一天重复剪上八九个小时,非心静者不能为也。

“学剪纸,第一就是要坐得住,性格不能毛躁。”张慕莉说,自己性格一直也比较静,“这恐怕也跟遗传有关,老父亲虽然性格直爽,但他就是能沉得住气,凝得住神。”张慕莉自己的女儿,也有这种基因,“虽然她一天没有学过剪纸,但她也能静得住心,考扬中,考东大,从来没有让我们在学习上烦过神。”

心宁,还需心灵。

不同于北方剪纸的粗犷厚朴,扬州剪纸最大特色在于玲珑剔透、线条繁复而清晰。“每处地方、每根线条都要交代清楚。”张慕莉说,这就是要求基本功扎实。“板凳要坐十年冷”。

“交代清楚”,这恐怕是扬州民间艺术的最大特色。

玉器、漆器的“扬州工”,自不必说,扬州曲艺,也讲究“交代清楚”。最简单,如评话王水浒,书中提到某个无关紧要的人,也会说“下文就没他的书说了,这 里要交代清楚”,讲究滴水不漏。一个典故:某年书场里一位说书先生,说了一段书,讲某人把帽子放在了桌上,然后打斗,打斗后忘记交代帽子下落。次日,一位 书客拿了顶帽子上书场,喊了句:先生,你帽子忘记戴了。先生一听,连忙下来打躬作揖赔不是,倒贴书钱。

这种文化氛围下的扬州曲艺也好,扬州工艺也罢,只能是朝着“交代清楚”、“滴水不漏”的方向,越走越远。张永寿也有则轶事:有一次为了剪“花蜂”,他特意捉住一蜜蜂,仔细端详,一不小心,被蜇肿了嘴巴。张永寿如此小心谨慎,恐怕也是怕剪出的花样被挑出毛病。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扬州艺术品的这种精致严密,也是无法大范围复制推广的关键所在。“以前我们也试验过电脑刻板,机器制作,但扬州剪纸,还是玩不起来。”张慕莉说,扬州剪纸的线条太细密复杂,一沓纸几十张上百张一次刻出来,线条肯定要断。

所以,目前,扬州剪纸,特别是剪纸精品,只能靠手工,出细活。

“剪纸和其他工艺真不一样,你无法用上更多的现代化工具,就是一把剪刀。好坏都在你一双手上。”

这样的磨炼,也让张慕莉的剪纸功力得以真正精进。

最难的日子来了,父亲从《百菊图》中挑选出难以掌握的“罗汉菊”和“鼠须菊”让张慕莉临摹。“罗汉菊”有120多个花瓣,都是瓣套瓣、花压花,必须由里到外剪。而“鼠须菊”,个个花瓣细如发丝。张慕莉第一次剪“鼠须菊”,细是细了,但细得没有精神。张永寿的剪纸讲的是圆、尖、线、方、缺,其中,“尖”和“线”的区别是,“线”要飘拂有致,“尖”则要细中带刚,而这个“鼠须菊”就是讲究“刚”,既要细,又要细得仿佛扎手。

平生第一次被父亲批评,张慕莉哭了。

师姐翁文擦了擦师妹眼角的泪,告诉她剪纸的时候一定要气定神闲,特别是细微处,更是要屏气凝神,行剪要准、匀。在师姐的鼓励下,张慕莉终于剪出了“精气神”。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万象更新,扬州工艺,也迎来一次高潮。那时候,工艺厂有300多工人,厂里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张慕莉剪着梅、兰、竹、菊,“一天坐下来,至少8小时,下班头都直不起来。”

这样的磨炼,也让张慕莉的剪纸功力得以真正精进。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专辑:生肖剪纸各地民间剪纸对称剪纸团花简单剪纸图案剪纸雪花蝴蝶剪窗花双喜字剪纸图案蔚县剪纸
相关阅读
排行
一二年级剪纸 马蜂的剪纸方法教程简单剪纸卡通人的剪纸方法步骤教程人物创意剪纸a4纸打印图案 舞剑的男孩100种人物艺术创意手工剪纸打印获奖作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姑娘手工剪纸步骤图解优秀的动物艺术创意剪纸画 如何剪小鸟剪传统人物民间艺术剪纸可打印图片 少先队实用人物剪纸a4纸打印获奖作品大全 伙100个人物窗花手工剪纸打印稿图案设计简单易学的人物工艺美术剪纸打印素材 女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