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久不变的中国年 老照片里的年味

流金岁月 | 老照片 / 作者:文新 / 时间:2015-04-02 /2779℃
在作家老舍的笔下,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期间,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各种民俗轮番上演。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传统民俗却逐渐逝去,人们对年的情感也复杂起来,记忆中过年的快乐时光不再,常常慨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春节是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节日,起源于虞舜时期。此后几千年,每逢岁末,中国人就以祭灶、除尘、祭祖、贴门神、贴春联、守岁、放鞭炮等形式辞旧迎新。图为上世纪20年代,为迎接春节,北京街头买年货的人们。供图:CFp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14年,经袁世凯批准,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图为上世纪40年代,南京夫子庙,逛庙会的人们。供图:CFp
1928年,国民政府表面上完成了统一。此时,政府认为新旧历并存会“贻笑列邦”,欲彻底废除旧历,以显示其“革命”的决心。于是不论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政府各个机构都要正常上班。图为上世纪40年代,春节期间踩高跷的人们。供图:CFp
1928年5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提出《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案》,规定“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图为上世纪40年代,过年时,长辈给孩子们发红包。供图:CFp
直到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才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图为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春节时舞龙的孩子们。供图:CFp
新中国成立之初,春节期间的文娱节目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各厂矿机关都要举办文艺晚会,郊县文化馆则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图为1956年春节,房山县水电发电,村民们在听收音机。
大跃进期间,“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为普遍的共识和宣传口号,煤矿、水利工程、机关部门是贯彻得最为彻底的行业。图为1959年,南京市燕子矶公社书记春节到农家拜年。农家正在贴具有时代特色的春联。摄影:晓庄
五六十年代,人们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图为1959年,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一家人。供图:CFp
五十年代过春节,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吃几天的了。图为1959年,台江食杂公司,卖年糖年饼的摊位,这些商品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有的卖。摄影:杨北钊/CFp
集体性是六十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图为1960年1月,北京厂甸,人们在春节市场中选购年货。供图:FOTOE
1967年,国务院发出了“今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中国自此进入“革命化的春节”。图为文革期间,广东省罗定县扶合公社旗垌大队革委会在解放军支左人员帮助下,举办了“破旧立新迎春节”妇女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直到1980年,春节放假制度才全面回归。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的消费主题依然是“排队”。要想吃一顿稍好一点儿的年夜饭,对大人小孩都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图为1984年春节前夕,居民在杭州市章家桥菜市场前排队买菜。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图为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摄影:杨绍明/新华社
1985年春节前夕,湖南省益阳市大桥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平均每天成交额达4万多元。这是蔬菜区一角。摄影:宁光前/新华社
1986年2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中)和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罗干(右一),到北京崇文门菜市场慰问商业职工,和他们一起站柜台买年货。摄影:王光禄/新华社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摄影:蒋铎/CFp
春节穿新衣。上海南京路,春节前夕显得格外繁荣。图为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里,顾客在挑选新年新衣。摄影:杨溥涛/新华社
八十年代,冰箱、洗衣机、电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图为1988年2月初,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摄影:周国强/CFp
吃穿之外,便是民俗。北方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而逛庙会则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图为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老阿/CFp
1980年,北京,农民踩高跷来迎接春节。旧时,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组织,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十八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
1985年春节,庙会上演员表演数来宝。摄影:许林/CFp
1985年春节,辽宁营口农民的节目表演。
1988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爆竹声中一岁除。关于爆竹的传说很多,其中之一是: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便燃放鞭炮。摄影:于志新/CFp
如今,每逢春节,数以亿计的人们从工作地回到家乡,就是为了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图为1983年,张海迪在山东聊城家中和父母姐妹包饺子过新年。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摄影:刘全聚/CFp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从此,看春晚成为中国人过春节的又一个传统。春晚主持人的面孔也一直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图为1992年,央视春晚彩排现场,主持人赵忠祥、倪萍和杨澜(左)。摄影:王文澜/CFp
很早开始,小品就成为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主打节目。图为1996年,央视春晚彩排现场,小品演员赵丽蓉和巩汉林,他们当年表演的小品名为《打工奇遇》。摄影:王文澜

从1990年开始,赵本山就成为央视春晚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直到2011年最后一次参加春晚,整整22年里他只缺席了1994年一届。图为199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彩排现场,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正在表演《拜年》。摄影:王文澜


原文地址:http://slide.news.sina.com.cn/j/slide_1_45272_81303.html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专辑:抗战清朝
相关阅读
排行
轻探汴河街巴陵广场—后羿射巴蛇古镇古宅清风​—轻探岳阳楼汴河古街遇见老地方,那些承载着离别与重逢的老站勾起儿时无限记忆的农村土灶台80后抹不去的记忆-步步高老照片一组老照片 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1915年至1925年乐山以前的百年老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没有抢劫故宫文物 这大忽悠赵本山老照片 曾称足球太"脏"伤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当斯拍摄的49
最热